綠茶提取物市場前景廣闊
發布時間:2015-02-28
綠茶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包括茶多酚、咖啡堿、芳香油、水分、礦物質、色素、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氨基酸以及多種維生素等,具有降血壓、抗血凝、降血脂、降血糖、減肥、防治動脈粥樣硬化、預防皮膚過敏效應、去皮膚色素以及防齲牙、齒斑、牙周炎和口臭等功效。尤其是茶多酚,作為天然的抗氧化劑,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和抑酶作用,在食品、醫藥、保健等諸多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
綠茶提取物未來市場行情
以茶葉為原料提取茶多酚最具中國特色和優勢,也是茶葉生產的副產品——粗老茶的必然出路,這一變廢為寶的開發,使茶葉的保健功能更好地造福于人類,并具有相當大的經濟效益。
作為食品的天然抗氧保鮮劑的茶多酚,其售價一般在100—150萬元/噸;作為保健品原料,其價格可達160—200萬元/噸。在人工合成食品抗氧化劑與天然制品并存的未來5年里,茶多酚的年需求量將由500噸逐步過渡到5000噸,今后的年需求量更將上升到幾萬噸;作為具有巨大附加值的保健品的主料,茶多酚將由目前的幾十噸需求逐步增加至幾百噸。
綠茶提取物的提取工藝
茶多酚是茶葉中兒茶素類、黃酮類、酚酸類和花色素類化合物的總稱,約占茶葉干重的15%—25%。茶多酚中最重要的成分是黃烷醇類的多種兒茶素。
茶多酚的研究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,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形成高潮。目前,對茶多酚的提純和應用研究受到國內外的關注,仍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。
有關從茶葉中制備茶多酚方法的研究,主要見于一些專利及文獻中,可按不同的分離方法分成3類:溶劑提取法、離子沉淀法和柱分離制備法。
溶劑提取法是用極性溶劑從茶葉中浸取,然后把浸取液進行液—液萃取分離,最后濃縮并得到產品。目前,工業化生產茶多酚主要采用此法生產,產品得率為5%—10%,產品的純度約為80%—98%,咖啡堿4%—7%。所用的有機溶劑如丙酮、乙醚、甲醇、己烷以及三氯甲烷等。不過,該方法使用多種有機溶劑,生產成本高,有些有毒物質的有機溶劑使產品和操作不盡安全,且易造成環境污染。
離子沉淀法是利用金屬能夠沉淀茶多酚,而使其與咖啡堿分離,如銅鹽、鉛鹽或三氯化鋁。由于該方法使用了對人體有毒的重金屬作為沉淀劑,因此,其產品并不為食品和醫藥工業所接受。
現已見報道的柱分離制備法有凝膠柱、吸附柱和離子交換柱。近來更注重提高純度的研究,為此,以層析柱分離的研究較多,此項技術的關鍵是柱填充料和淋洗。研究表明,采用柱分離制備法茶多酚得率在4%—8%之間,純度可達98.1%,如用凝膠柱分離可高度脫咖啡堿,其殘留量僅為0.1%。但柱填充料如吸附型樹脂、親脂凝膠等非常昂貴,且淋洗時要用多種、大量有機溶劑,顯然對工業化生產茶多酚是不合適的。
目前,我國已建和在建的茶多酚工廠總計約有三四十家,但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(產品質量、規模、成本和效益)的只有三四家。其主要原因在于,現有工廠全部采用的是傳統的溶劑提取法及沉淀分離,沒有采用高新技術手段,產品的顏色、純度、溶劑殘留和咖啡堿含量方面不能滿足日益提高的國內外客商的要求。尤其是由于工藝中使用大量易燃易爆的有機溶劑,有的甚至使用有毒害的氯仿等溶劑,造成安全性差、質量差和綜合成本高,在食品添加劑行業價格無法與一些合成的抗氧劑競爭,在保健品行業純度滿足不了應有的要求。而這些問題是不能用現有的傳統工藝解決的。
采用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,再結合傳統工藝來生產高純度的茶多酚,既可生產出高質量的茶多酚,又可解決傳統工藝的一些弊端。
將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技術與傳統提取、濃縮、萃取技術相結合,得到了制備高純度茶多酚的新工藝,其優點如下:1.有機溶劑用量減少、安全性好、污染少;2.得率高;3.殘留溶劑可被徹底除去;4.綜合成本低等。該工藝既提高了茶多酚的純度、得率,使其含量大于90%,咖啡堿含量小于2%,溶劑殘留為零,又符合工業化生產對原料、使用的溶劑、制作路線、生產過程的安全性以及產品的顏色、產率、純度諸方面的要求,以利于在食品、醫藥工業中更為有效地應用。
另有報道稱,樹脂吸附法提取茶多酚和咖啡堿的聯合生產工藝,以綠茶、碎老茶片、茶衣、茶末等原料,可使茶多酚和咖啡堿的吸收率分別達到占干茶重8.6%和1.6%。